先講結論
一、知識經濟循環速度決定經濟競爭力強度,而知識教育正是關鍵。
二、知識教育3.0的核心思考:幫助學習者成功=幫助教育者獲利。
三、知識教育中最強大的商業機會,在於打造新知識社群。
知識教育的新趨勢:從傳授到應用
最近因緣際會與幾位知識教育圈的前輩、朋友,討論新型態的知識教育時,我意外發現大家的思考點,竟然有驚人的相似處。
甚至包含我自己在做新通才教育時的想法也一樣— — 似乎我們這些「知識教育者」都在思考如何將知識教育,從僅是「知識傳授」擴張延伸至「實際應用」,並藉此創造新商業模式。
這不禁讓我開始好奇,這個有趣的新趨勢現象,背後的成因是什麼?
「軟實力型的新知識」最受矚目
當開始思考後,我發現我與這些前輩、朋友們,想踏足的知識教育領域,有一個共通性:它們偏向於近年來關注度較高的新知識,而且還是屬於「軟實力型的新知識」。
這些知識的領域含括:新思維、新技能、新職業等不同面向,但實際上,它們都是屬於進入門檻較低(重視Know-How 技能應用培訓,大過Know-Why 知識原理教育,在時間、成本上都較傳統教育培訓的門檻低)和尚未專業分工化(目前市場上尚未有專業公司,或者人們沒有習慣去找專業公司)。
換句話來說,就是這類知識正處於早期發展階段,也沒有明確的服務水準要求(有需求,但低要求),所以學習者的教育培訓較容易;而且由於供給者少(或者不知道在哪裡),提供新知識服務給客戶的競爭成本較低、成功率較高 。
以新專門職業:生涯設計師(註1)為例
生涯設計師在台灣市場,屬於「創造職業」的早期發展階段,當大眾面對生涯問題時,沒有習慣去找或找不到生涯設計的公司,再加上對生涯設計服務沒有一個具體的水平要求,因此新出爐的生涯設計師有較多的機會,可以成功提供新知識服務給需求者。
驅使我們學習「新知識」的4個原因
當找出新知識的共性後,我又不禁開始思考:為什麼人們會想要去學習這些新知識?
研究後,我推測有以下四個可能的原因:
- 未來變動壓力
我們正處在人類史上,最快速的社會與產業變動,人們為了避免未來被淘汰,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,來提升在原工作的價值,或者創造新工作的機會。 - 知識教育需求
避免被淘汰的另一方面,由於在職學習者的數量增加,也需要更多新知識教育者的來彌補教育缺口,因此學習新知識後從事教育,也成為了一種新工作。 - 娛樂品味升級
隨著娛樂產業的發展瓶頸,人們的娛樂品味,從過去的視聽享樂,開始逐步升級成,能帶來自我滿足與自我加值的知識學習,因此產生對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。 - 新型社交資源
隨著娛樂品味的升級,過去物質型的社交資源已不再主流,社交互動上除了文藝知識,新趨勢下的新知識,成為更吸引人的社交內容,也讓人們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新知識。
但無論是哪個是主要成因,它們都反應出了一個本質:我們身處「知識經濟」之中。
知識經濟循環的速度越快,競爭力越強
參考科技大觀園的〈知識經濟〉、遠見雜誌〈「知識經濟」的核心理念〉兩文,知識經濟(Knowledge-based Economy)的即是:「在一經濟體系中,知識的創造、傳播與運用是促進所有產業成長、財富累積與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。」、「以『知識』為『基礎』的『新經濟』(New Economy)運作模式。」
換句話說,每個時代經濟的發展,都有不同的主要驅動力,過去可能是勞力、土地、自然資源、資金等,而到了今天「知識經濟」則是以「知識」為主要的經濟發展驅動力,所以擁有最多、最新、最有效知識的經濟體,就具備最強的經濟發展條件與競爭力 。
而「知識」具有三大特性與四大形式,此處我以自己理解後的白話語言,來簡單解釋:
三大特性
- 非敵對性:知識屬於無限資源,你知道這個知識,不會妨礙別人知道。
- 無排他性:一但公佈這個知識,就難以限制別人知道。
- 雪球效應:你擁有知識越多,新知識的學習就越快。
四大形式
- Know-What:關於事實的知識,通常可稱為資訊。
- Know-Why:關於背後原理、法則的知識。
- Know-How:關於如何應用技術、能力的知識。
- Know-Who:關於誰知道技能、原理、資訊的知識。
因此由於知識作為資源本身的非敵對性與無排他性的特性,我們難以在知識經濟中製造完全壟斷(只要公開知識,就早晚可能被逆向破解),但同時由於知識學習上具備雪球效應,所以知識經濟中的競爭,以知識的創造、傳播、運用的「速度」為核心競爭關鍵。
具體的知識經濟循環模式,就是:「創造產出新知識,教育傳播給使用者,使用者吸收理解後實際應用,再從實際應用的回饋中創造新知識。」
知識教育過去的演變方向:從個人到多人
而從個人開創的「新知識」能影響整體經濟社會的關鍵,就在於「知識教育」,知識教育橋接了新知識「從個人到多人」(教育傳播)和「從理解到應用」(實際應用)的環節,而知識教育能力越強的經濟體,知識經濟循環的運作速度就越快,經濟競爭力也越為強大。
思考到這,我們回歸一開始的問題:為什麼我們這些新型態的知識教育者,都開始朝從僅是「知識傳授」擴張延伸至「實際應用」的方向發展?
我們可以從知識教育的過去演變,發現一些端倪:
知識教育1.0:教室傳授
最原始的知識教育,知識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場域十分受限,我們受限於教育者在何時何地,我們就只能在何時何地,而整體教育的主要商業模式是以學費為主。
知識教育2.0:數位傳授
在知識教育2.0時代,藉助數位科技與網際網路的幫助,我們不在受限於時間與空間限制,也因此知識教育產生了能一對無數人的極規模化效益。
也由於資訊量的爆炸、數位閱聽習慣的養成,出現不同的教育內容形式(如:碎片化學習等),對於教育者的要求也趨向多元開放,只要有意願人人都能成為教育者,分享所知給想知道的人。
而商業模式也不在僅是學費,開始有以賺取流量、社交貨幣的等另類變現方式的免費知識教育出現(如:知識網紅)。
新思考:幫助學習者實際應用,並從中獲利
知識教育在「教育傳播」(從個人到多人)的發展面臨了瓶頸,所以自然會有新發展方向的誕生,也就是每當量的擴張遇到極限,質的突破就開始產生,因此知識教育者們,就開始思考如何驅使知識教育,進入到下一個階段「實際應用」(從理解到應用)。
也因為在實際應用面上,最有價值、最能吸引人們投入的,居多為商業領域的新知識(如新思維、新技能、新職業等),因此我這個知識教育往「商業領域實際用面」發展的現象,稱為「知識商業應用化」,簡稱「知識商用化」。
而學習實際應用商業領域的新知識,也更能滿足人們在未來變動壓力、知識教育需求、娛樂品味升級、新型社交資源這些面向上的需求。
知識教育3.0:知識商用化
在過去到知識教育的教育結構上,教育者不會全力關注學習者的實際應用狀況,呈現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靠個人」,主要原因除了教育傳播上的慣性,讓教育者習慣做好教育傳播就好,另外就是學習者的實際應用效益,難以回饋到教育者身上,因此教育者缺乏誘因、興致缺缺(小部分特別有教育使命感的教育者另外)。
而在知識教育3.0的時代,學習者將不單只是學習者,而是有可能透過與教育者的合作橋接,成為知識商用化的服務供給者,也能讓教育者從中受惠,以此創造出更有效益的商業模式,也能更加速促進知識經濟循環的運作!
想像一下,你原本是一名人資專員,你對最近熱門的「生涯設計」這項新知識很有興趣,於是前去學習。
而當你學習完畢、通過能力認證後,如果你想踏足這個新領域,成為生涯設計師,你的教育者會為你橋接相關的專案、職務;又或你想回到原領域繼續服務,在原本的人資工作上,教育者也能協助你去實際應用生涯設計,讓你能更有指引的去創造新成就。
這種新知識教育模式,是不是似乎還蠻吸引人?
知識商用化的商業模式:打造新知識社群
而這種新型態知識教育的商業模式,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:從最直接的讓教育者從橋接專案職務中抽成獲利、到協助你成功應用新知識創造成績產生的名聲回饋,都能讓教育者(無論個人、單位)成為新知識的代表,也會吸引更多人想前往學習新知識(或去認識新知識教育者)。
進而圍繞新知識教育者,發展出匯聚新知識相關人才的強關係鏈社群,成為另類新知識社群(或者是新型知識產業公會),到此階段時,有了社群,商業機會就更加多元。
綜合來說知識教育3.0,就是要創造出「幫助學習者成功=幫助教育者獲利」的教育模式,這不單能促使教育者更認真、學習者更有益,也由於促進「實際應用」(從理解到應用)的發展,讓知識經濟循環更快速、讓經濟體更具備競爭力。
未來的展望:知識教育4.0的可能方向?
知識教育3.0是一個已經不斷在發生的教育現象,本篇心得文只是提供一些想法,幫助知識教育者們思考,是否在知識教育上,能有一些新的可能行(如有指教、建議,也歡迎分享我,讓我更能更加優化)。
而關於知識教育4.0,以個人目前的推測,會是不斷擴大新型知識社群,也就是知識商用化的規模化,有可能是分散式的同一新知識圍繞不同教育者,產生多樣化的新知識社群;也有可能集中式的同一新知識,以大者恆大的發展模式,產生極巨大的新知識社群。
先不論兩者的優缺,我們可以從中預見在知識經濟中,未來的商業發展的主導權,將由新知識社群掌控,甚至隨著新知識社群不斷滾大,將取代現有的大專院學教育機制,由更實際應用派的知識教育者,做為經濟體中知識教育的中樞核心。
而如果真的如此發展,某種角度而言,是回歸了歐洲中世紀「行業大學」的本質,成為以應用為導向的新世紀的「知識行業大學」(「軟實力型的新知識」為主,所以與傳統的技職不同,以目前來說,較相近於阿里巴巴的湖畔大學、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)。
註1-生涯設計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