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偶爾也會覺得自己的思考陷入卡關帶,似乎只能想到很本位出發的觀點呢?
本篇取自 高永祺 的課堂分享,將換位思考能力拆解成 3 個實際可運用的方法,希望能夠幫助你有效突破框架、找到新的可能。
換位思考案例:飛機官的角色
開始落落長的重點筆記前,想請大家先跟我一起想想看一個問題:「如果你是ㄧ名飛機官,某天看到你的頂頭上司機長在 Gay Bar 跳舞,你會作何反應?」
可能會覺得自己發現大秘密,想趕快回去告訴其他人;可能會覺得別惹事,趕快走人為妙;可能會想壯壯膽,直接上前去看看對方有什麼反應。
但有沒有發現,其實在回答這些答案時,我們大部分人想像的機長都是「男生」,是在這個預設立場下去做出反應判斷的。
但如果他是女機長呢?你的反應可能會有什麼不同?
這時我們可能會開始針對新的情境想各種應對策略,也因為之前經歷過「男機長」的騙局了,所以會開始多想「這個女機長是什麼來歷?他真的是女機長嗎?這之中是不是有詐」,但通常,我們又會忘了考慮「我是誰?我為什麼會在 Gay Bar?我想讓別人知道我在這裡嗎?」
沒錯!這大概就是我們每天在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境,用直覺判斷、被偏見引導、少考量了很多事件相關人,導致最後想出來的解方根本也無法解決問題。
要突破直覺的盲點,增加選擇、判斷的可能性,換位思考 就很重要!
但具體來做,到底要如何換位思考呢?
換位思考方法一:展開相關角色
Whoooo 法則
接到問題時,先展開對立兩面:業主/提出者是誰?受眾/想影響的對象是誰?再接著多延伸想想看「這件事還跟誰有關?」,一個問題至少需展開 4 個相關角色,且每個角色也都可以再細分不同的特質差異。
案例:學生上學付費機制
舉例來說,當我們接到一個問題:「學校給每個來上學的學生 $100 好不好?」時,直觀思考時會覺得來上學又有錢賺,好像還不錯?
但若我們把學校、小孩、老師、父母等相關人士展開後,就會發現不同角色對這個事件會有不同的想法。
而其中小孩又可以分為認真讀書的小孩、打混摸魚的小孩、被霸凌的小孩、窮苦人家的小孩等等。
對被霸凌的小孩來說,這 $100 的額外收入反而增加了他被欺負的可能性,所以不一定是他會支持的提案。
推薦你閱讀:解決問題的1項關鍵思考:我們「以為」的問題,通常不是「真正」的問題
換位思考方法二:深入理解角色
理解角色的認知、經驗、需求、價值觀
在展開多元角色後,試著更深入的理解每個角色的認知、經驗、需求、價值觀。
- 認知:他是怎麼想這件事的?
- 經驗:他過去是否有相關經驗?
- 需求:他有什麼期待、渴望?
- 價值觀:他相信的是什麼?
有時角色的「認知」不一定就是他真正想要的,往往會需要更深入探索需求、價值觀後,才會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。
舉例來說,對窮苦人家的父母而言,認知上可能會覺得小孩上學還可以幫忙減輕家計很不錯,但若更深的去挖掘「為何他會送小孩去上學?他們的期待是什麼?」會發現其實這類父母更希望小孩可以好好讀書、長大後能成材,而這 $100 塊的策略會不會反而是影響了小孩好好學習的機會呢?
在這點的挖深上,確實就很吃每個人的生活經驗,或是要倚靠深入訪談,去看見立場背後真正的需求。
推薦你閱讀:系統思考的1個秘訣:本質背後,永遠還有本質
換位思考方法三:判斷事件對角色的意義
PMI 法則
根據對每個角色更深的理解後,判斷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有什麼好的想法、負面的想法或矛盾、有趣、超乎想像的地方。
- Postive 正面的感受、想法
- Meanness 負面的感受、想法
- Illogicality 矛盾、有趣、意料之外的地方
舉例來說,對窮苦人家的父母而言,雖然領 $100 塊可以在短期內減輕家計,但若發現長期實施後影響了小孩的學習成效,反而會很不開心,質疑與不滿提出者害了他小孩。
通常進行到 PMI 的分析,應該已經可以比較好的覺察這件事的好壞利弊,也可能因為有更全面的想法,所以回頭重新定義問題,發現新的機會。
自己實際套了幾個情境問題後,發現沒有思考過的判斷著實可怕,很容易陷入「自以為好」的自嗨情節裡,但要克服人性懶惰也是不容易,希望寫完這篇後,能好好督促自己凡事多想幾層,避免單點思維。
延伸相關閱讀:用圖解思考 6 大步驟,一張圖精準表達洞見!
最後最後,附上高深的自我覺察之術:廣告教父孫大偉的自我介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