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在黑板前講得口沫橫飛,講授填鴨式的教育讓學生的大腦自動進入休眠狀態,日復一日,學習漸漸跟無趣畫上等號,只要提到學習,出現的關鍵字是「無聊」、「困難」、「迷惘」。
我在大學時讀的是外文系,我非常討厭大一大二必修的語言學,我們必須拆解一個字的母子音和一句話的結構,還要畫結構樹,教材書上的符號上每個字我都看得懂,但是就是一點興趣都沒有,那時候對我來說,只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,就是我只要及格過這門課就好,然後過了以後,我要燒毀那本語音學的課本(教授請不要看這段)。
那時候我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:學習能不能有趣一點、好玩一點,還有成效?從考國中到大學,我已經連續考了十年,能不能不要再為了應付考試指標而學習,實在是太痛苦了。
為什麼會有學習障礙呢?
畢業之後,沒有人督促我需要學什麼了,我也不再需要考試了。題目、資源和學習方式都是自己掌握,開始想把藏在心裡的大哉問搞清楚,第一個想釐清楚的問題是:大家都知道學習很重要,那為什麽我們還是做不到呢?有時候連起頭都是個困難呢?學習能不能是件有趣的事呢?
到底為什麼學習變得那麼痛苦?我們學習的障礙又是什麼呢?用物理學來表達的話,我很想知道阻礙我們學習的「最大靜摩擦力」和「動摩擦力」是什麼?
要推動一顆大石頭前,會先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,這個力量跟我們的推力大小相等平行,方向相反,如果我們沒辦法用超過最大靜摩擦力的力量推,我們就會原地不動。而好不容易推動石頭後,還需要持續的抵抗固定的「動摩擦力」,才能持續讓石頭滾動,不然又會停下來。
在網路上跟朋友收集了大家對於自己在學習上遇到最大的困難,我把回覆分類成「最大靜摩擦力」和「動摩擦力」兩種,這篇會先針對最大靜摩擦力去做探討。
造成學習障礙的三個方法
最大靜摩擦力的第一名是「恐懼」,然後接下來是「沒有動機」,然後是「懶惰」。
第一個方法-克服走出舒適圈的恐懼感
面對恐懼時,就像每當開始學習一樣新東西的時候,往往都會有一個張牙舞爪的審判者跑出來,告訴自己一定學不好,一定要到達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開始;別人一開口,就會下意識覺得別人認為我一點實力都沒有,還在那邊浪費時間;大腦會不停釋放出危險的訓號,叫你待在自己的舒適圈,不要隨便亂跑才是最安全的。
最有效的方式是先跟自己的大腦溝通,請這位審判者去休息,告訴她出場的時間在後面,並讓她接受兩件事:第一件是「學習新東西會很危險的假設是錯的」,人的大腦運作是新行為帶來獎勵和快樂後,才會有想做下一次的動機,而在還沒有任何新體驗的時候,大腦是沒辦法精準判斷的。
第二個是「真的沒有人在乎你要做什麼!」,每個人光是打理好自己就應接不暇,沒有多餘的心力去看別人,最在乎的人真的只有你自己,「我們自己」,才是我們自己最需要在乎的人。
我一開始在學跳舞的時候身體非常不協調,看著鏡子的自己,覺得很自卑沒自信,我們班有一個同學跳得跟我差不多,但她一直看起來都很開朗,雖然拍子和節奏跟不上,但她的表情明顯跟我不一樣。有一天我們剛好在樓下碰到,我低落的說:「真的好難。」她笑笑地回答我說:「現在放棄就輸了,慢慢來,不急。」
那時候我發現我的審判者因為她的這句話稍稍退後了一小步,是啊,誰不是從菜鳥開始的,菜鳥不會永遠是菜鳥的!當有一天你可以跟大腦審判者說這句話的時候:Hey, 這不是你該出來的時候!你就知道你快要戰勝最大靜摩擦力了。
第二個方法-尋找動機,設定目標
而當面對動機不足時,我好奇的是:「我們是真的沒有任何動力,還是只是動力不足以讓我們改變行為?」
湯馬斯.佛里曼 Thomas L. Friedman在哈佛評論的文章中提到:「未來世界最大的落差不是數位落差,因為沒有數位落差了,所有人藉由科技將彼此連結。未來最大的落差,將是動機的落差。」
關於動機,我想用『遊戲化實戰全書』中的八項核心動力做討論,當期望的行動沒有下面八項核心動力的任何一項,就代表缺乏動機,自然也不會有行為發生。對於學習者而言,最重要的是觀察最能驅動自己的因素是哪一個,和哪個動力能促使自己願意多往前進一步。
(1) 第一項:重大使命與呼召
就像許多志工為維基百科撰寫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錢,而是相信他們正在保護人類的知識
(2) 第二項:發展與成就
如何取得進步、開發個人技能、達到精通,最終克服「挑戰」的路程
(3) 第三項:賦予創造力與回饋
為什麼拼樂高、畫畫、跳舞等藝術的活動充滿樂趣,容易讓人玩得不亦樂乎
(4) 第四項:所有權和佔有欲
當玩家覺得自己擁有或控制某樣東西時,或得到權力時,會發自內心想要增加和改善手上已有的東西
(5) 第五項: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
他人或團體對自己的影響,包含師徒關係、社會接納、社會回饋、伴侶、同儕競爭或羨慕等
(6) 第六項:稀缺性與迫切
就像一開始的clubhouse社群帳號,先拿到邀請碼,好像就有了一個「領先」的標籤
(7) 第七項:不確定性與好奇心
賭博和抽獎的主要動力。當某件事情不符合我們習慣的認知循環時,大腦會加速運轉,關注出乎意料意外的狀況。
(8) 第八項:損失與避免
為了避免負面的結果,避免承認自己所做的事都是白費力氣,或是不馬上行動,就會永遠失去機會,像限時大拍賣
作者將這八項動力分為左腦和右腦的核心動力,左腦通常仰賴外在動機,右腦大都和內在動機相關。對於學習而言,增加自己在激勵右腦核心動力的體驗,就能夠讓學習這條路走得更遠、走得更開心!
核心動力沒有好與壞之分,只要它們能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目標,一步步的改變行為,就值得我們多花一分鐘了解。
第三個方法-找到你的為什麼
最後是懶惰,老實說,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還沒釐清想做某件事的「意義」,當找不到心中的「為什麼」,就算有100個人在後面拿鞭子抽我們,我們也只想待在原地;也或許是我們需要承受的機會成本還不夠大,大到我們願意改變,所以我們還有餘力去偷懶一下。
如果你很滿足於現在的狀態,那我覺得很好,也不一定要勉強自己做什麼;如果你覺得還有哪裡不夠好,那你就需要清楚自己需要付出多少代價,去換取等值的回饋,懶惰只是最後呈現出來的行為,和一個很好使用的藉口。
懶惰就像是一個篩選門檻,會把不夠想要的人刷掉,我們能做的,是確保我們不要在想要的那區,就先被惰性刷掉。
結語:突破靜摩擦力,就能擁有好的學習成效
「恐懼」通常是第一關,好不容易跨過以後,我們開始面對第二關,也就是「動機不足」,最後因為一直沒有成果,乾脆就給自己一個理由,我就是太懶了,然後放棄。這三個靜摩擦力是一開始最難對付的,因為在我們嘗試著找到突破口的時候,只要沒有超過最大靜摩擦力,我們就還是在原地不動的狀態。
但當我們能突破最大靜摩擦力時,我們會開始感受到前進一小步的興奮感,在學習的這條路上,關關難,關關破,比別人多一點執著,我們就能創造更多不可能!
參考資料:
- 湯馬斯.佛里曼 Thomas L. Friedman哈佛評論文章:動機,是未來最大的落差
https://www.hbrtaiwan.com/article_content_AR0007213.html - 遊戲化實戰全書
http://kids.tpml.edu.tw/sp.asp?xdurl=bookDetail.asp&gicuitem=701233&mp=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