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:人生有1/3都在工作,而「工作」絕對可以設計

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:人生有1/3都在工作,而「工作」絕對可以設計

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是由史丹佛設計思考大師比爾‧柏內特(Bill Burnett)與戴夫‧埃文斯(Dave Evans)共同著作,是經典書籍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(Design Your Life)的續作。

在閱讀本書的時候,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把生命設計的概念從「生活」的角度,重新拉回到「職涯」的世界,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。

我們可以天馬行空地談論夢想,但是當落入工作世界的時候,便會有主管、收入、家庭等不同面向的現實,阻礙著我們去實現,這些現實情況也都是我們實現夢想的過程不得不考慮再三的問題。

而作者則是企圖用生命設計的角度,讓我們在應對惱人的工作時,如何運用生命設計的思維,重新打造自己的理想工作,而我將內容整理成三大重點,方便讀者理解與閱讀。

一,工作價值評估

很多時候,工作的不開心只是佔了其中一小部分,又或者常常在離開以後才又後悔當下所下的決定,所以當你對工作感到厭煩,甚至想著不如歸去時,你應該重新審視這份工作還有沒有留下來的價值,而不是直接選擇離開。

三大價值觀-自造者混音器

作者相信,工作是可以透過設計,來創造出自己的理想工作,身為設計者的你,就必須要擁有一套自造者混音器,來幫助你進行工作設計。

自造者混音器三項指標分別是金錢、影響、表達,這三項指標是由個人的工作觀與人生觀衍生歸類而來,代表一個人在生活態度以及工作的慾望需求。

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
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:人生有1/3都在工作,而「工作」絕對可以設計

分別在這三項指標以0~100的需求,畫上需求線,在與工作的現有狀態進行對比,如果現有狀態與需求狀態不匹配,你可以能就要重新思考如何設計你的工作了。

釐清你的慾望需求

想要知道你自己的工作觀,你可以嘗試回答下面幾個問題:

工作觀:

  1. 為什麼要工作?
  2. 工作為了什麼?
  3.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?
  4. 工作和個人、他人、社會有什麼關聯?
  5. 什麼叫「好工作」,什麼又是「值得做」的工作?
  6. 金錢和工作之間的關聯是什麼?
  7. 經歷、成長、成就感和工作之間的關聯是什麼?

想要知道你自己的人生觀,你可以嘗試回答下面幾個問題:

  1. 人活在世上為了什麼?
  2.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?
  3. 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聯是什麼?
  4. 家庭,國家與世界上其他事,對我的人生來說有什麼意義?
  5. 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
  6. 世上是否有更崇高的力量(例如神),如果有的話,對你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?

思考這些問題絕對不簡單,但是可以幫助你釐清你個人的人生觀與工作觀,幫助你思考在你的人生或是工作當中,你想獲得或是你認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麼。

在想清楚你的工作觀與人生觀以後,可以回頭審視你的工作是不是可以滿足金錢、影響、表達的這三項需求指標,唯有在你的工作可以滿足這三項需求的時候,你的職涯人生才會過得快樂又滿足。

幫助思考的方法-好工作日誌

如果你真的對於想這些問題有障礙的話,你也可以透過「好工作日誌」的回想,來幫助你思考,好時光日誌是希望妳可以記錄,或是回想過去在工作當中參與的每一項任務,而每一項任務當中,你分別學到了什麼,創造了什麼事情,以及幫助了誰。

學到了什麼代表了一個人的「成長需求」,創造了什麼事情,則是代表了「成就需求」,幫助了誰則是「價值需求」,因為成長會帶來滿足感,而成就與價值則是會讓自己覺得有創造力與自信。

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
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:人生有1/3都在工作,而「工作」絕對可以設計

重新設計你的工作

確認完工作的一致性評估以後,如果現有的工作狀態與你個人的需求狀態不匹配的話,你可以有四種改善的設計方法

一.改善過勞問題

面對一份工作如果你開始感到欲振乏力,或是與生活不能兼顧的時候,你可能已經陷入了過勞的現象,而過勞可以分為兩種

1.九頭蛇過勞

九頭蛇是一種長了九顆頭的希臘怪物,每砍掉一顆頭就會再長出兩顆,這就好像你的工作永遠也做不完,常常疲於奔命

這一現象常出現在規模較小的公司,因為公司精簡化人力,所以導致身兼多職。

2.快樂過勞

另一種過勞則是快樂過勞,你可能會覺得有太多好東西,很多事情想做,結果一不小心就把這些工作都攬了下來,

雖然你的工作具有挑戰性,又是自己喜歡的事情,但仍然會因此而身心俱疲。

如果你陷於這兩種情況,作者建議你可以嘗試跟你的老闆或是主管討論你的狀況,從中篩選出真正對於公司重要的事情,把你的工作產能集中,創造更好的工作效率,將工作的自主性重新拿回手上。

二.培養「成長」心態

人的思維可以分為「固定」心態與「成長」心態,固定心態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,會覺得一切都是天注定的,自己無能為力改變,任由命運安排,在這種無作為的情況下,問題當然無法獲得解決。

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,則是認為自己的問題只是「還沒有」解決,在遇到困難時會想辦法克服,讓自己可以變的成長茁壯,擁有這種積極解決問題的心態,遇到困難時才有繼續前進的可能。

三.放低門檻,設定map目標

如果遇到的挑戰太大,問題太棘手的情況,你可以適時的放低標準設定最小可行動問題(Minimum Actionable Problem),當你開始縮小問題的範圍以後,問題將不再這麼棘手,不再難以解決。

這概念與筆者曾經提過的拆分目標概念一樣,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《有了工作目標,卻沒有動力前進?4個步驟有效培養動力效能

四.提升ARC

經研究發現,人的內在心理有三大需求,分別是

  • 「自主性」: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,以工作來說,培養自主性的方式則是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,做到更好,甚至更勝主管的要求。
  • 「歸屬感」:是指人與社區的連結,培養和維持的方式則是和一起工作的人交流,好好一起合作專案。
  • 「能力」:則是字面上的意思,人們都希望可以做自己擅長的事情,而培養能力的方式則是練習再練習,直到達到其他人認為精通的程度。

離職準備

雖然說了很多工作重新設計的方法,但不代表每一樣工作都可以被有效的重新設計,因為設計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重力問題,所以當你遇到無法設計,或是設計以後仍然無法產生工作一致性的時候,作者建議你「快逃」

一.評估工作是否還有留下的價值

有時候雖然工作無法被有效新設計,但畢竟離職牽扯到的問題很多,雖然你已經下定決心要離職了,還是要好好地評估這份工作是不是仍然有留下來的價值,不要被一時的情緒沖昏了頭。

二.先找好新工作

在離職前,建議你還是先找好下一份工作,因為經過研究證實,相較於無業的應徵者,雇主回應在職者的機率是四倍,給面試的機率是兩倍,錄取的機率是三倍。

雖然一邊在職一邊找工作,同時又要隱瞞轉職的打算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仍然會建議你這麼做,才是比較好的做法。

三.離職感言

離職前,你可以好好的寫封信給你的主管、下屬,去認識那些你來不及認識的人,或是請一些重要的人士,喝杯咖啡、吃個午飯,盡力維繫與拓展人脈,保住同事、朋友之間所形成的人際網絡,這些人脈在未來可能無意之間的口碑給你帶來助益。

四.做好交接

離職前,如果你握有權力,你可以嘗試幫助同事、下屬,讓他們有更好的工作生活,除此之外,你也可以幫助那個即將接任你職務的人,甚至幫他準備一份「快速參考手冊」,讓他接任以後可以迅速進入狀況。

快速參考手冊的內容可以包含:

  • 這份工作會面臨的會議、活動、報告
  • 碰上特殊問題時,有什麼可靠人士願意提供協助
  • 目前正在處理的緊急事項
  • 已經解決,但可能一不小心又會冒出來的問題
  • 簡短摘要部屬的長處,幫他們在新長官面前留下好印象

五.好聚好散

最後一點,讓你周遭的人知道你離職的原因,避免提自己的冤情或是算舊帳的慾望,為你的離職,寫下一個好故事,這個故事最好簡單明瞭,而且正面積極。

玉石俱焚範例:

「我要走,是因為我的主管連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要管,公司又缺乏長期策略,專案做到一半被取消,公司就是一頭多頭馬車」

好聚好散範例:

「我要走,是因為有機會更上一層樓,學習更多令人興奮的新事物,雖然我熱愛這間公司,但是迎接新挑戰的時機到了」

而最後,想提醒讀者,除非萬不得已,不要離職!

讀後心得:

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比起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更貼合在工作世界的設計再造,其中有幾個觀念我覺得是讀者可以反覆咀嚼,尤其是不要輕易離職,你可以嘗試重新設計你的工作,讓你的工作開啟快樂的大門。

而此書也提供務實的設計方法,讓讀者可以實際運用的工作當中,如果你工作的並不開心,如果你想重新改造你的工作生活,都建議你可以仔細反覆的閱讀此書,相信你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啟發。

如果你正在求職期間,但卻找不到你有興趣的工作,現在我們跟Hahow好學校,有合作推廣一個職涯課程,是由資深獵頭S姐所設計,專給正在職涯迷惘的你,一個找到自己的機會,S姐會帶你透過心智圖、人脈圖等工具,找到自己的興趣工作,也會教你如何撰寫一份吸引人的履歷,以及如何展現自己的優勢,談到更優渥的薪水。


而且現在只要輸入成長嗨咖專屬優惠碼【AO230401】,就可以獲得課程優惠券,人生只有一次,過了就再也回不來囉。

也可以點擊下方的按鈕連結,就可以獲取88折的折扣券,只要一點小小的啟動費用,就可以讓你的人生快速啟航,不要再讓迷惘與困惑拖住你的腳步了,人生只有一次,過了就再也回不來囉。

讓我們一起努力,爭取你心目中的好工作吧~~!

如果你還沒有迫切的需求,你也可以在下方訂閱成長嗨咖,獲取最強履歷自傳的撰寫懶人包,幫助你了解履歷自傳撰寫的重點以及規格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