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跨領域學習01】想跨領域學習新技能?「iOPF」4步驟掌握學習輸出力

最近一次更新於
目錄

延續《跨領域學習指南》,身為一名跨領域學習愛好者,過去從舞台劇,一路跨到區塊鏈、商務顧問,又從講師到 Podcaster(至少現在每週有一集喇!)

因為過去許多跨領域的經驗,身邊想進入新領域的朋友,常常問我一個問題:「你到底是怎麼學這些新技能的呀?」

多數的朋友們往往投入很多時間與精力,拚了命的上課、看書,可一但面對實際問題需要動手處理,腦中卻只有零星的概念,甚至一片空白。

這讓急著想進入新領域有所表現的他們感到深深的焦慮。

過去這種「花了很多時間學習,實際面對問題卻用不出來」的窘境,其實也相當困擾我。

我也因此專研了各種學習方法,開發過各種學習工具,在試錯過無數次後,慢慢掌握了適用「跨領域學習」的原則與方法

本文就是要來分享我的小秘訣啦~

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學習的路上,能走的更快、更輕鬆、也更有效!

跨領域從學習到應用,關鍵在你得先輸出

在介紹這個方法之前,我們理解「學習」這個詞,學習如果拆開來看,其實是由「學」(輸入)與「習」(輸出)兩件事構成

跨領域從學習到應用,關鍵在你得先輸出

「學」(輸入),是指我們看書、上課、抄筆記這些獲取「資訊(Infomation)」的動作。

「習」(輸出),是指我們在學完後,開始透過練習、實作、討論所學的資訊,將資訊與我們的經驗連結,化為我們可以使用的「知識(Knowledge)。

所以好的學習,應該是一個將資訊(Infomation)轉換為知識(Knowledge)的過程

學習常見盲點:只顧著學,卻沒有試著輸出

學習常見盲點:只顧著學,卻沒有試著輸出

但通常我們在學習時,會因為面對陌生的不安感,而導致過度輸入、缺乏輸出

——這就像是,你是個家裡蹲,看了無數的格鬥影片,就期待遇到流氓時,自己可以一打十。

所以學習的關鍵,是「以輸出來引導輸入」,如同哈佛學習吸收率金字塔的研究,想要獲得高吸收率的方法,無論是「互相討論、實際操作、教學別人」,都是屬於主動的輸出

跨領域學習的輸出,試用比教人更重要

通常在一般學習中,最推薦的學習方法是教人,像是知名的費曼技巧,也是推廣「透過教別人來學習」,因為這個做法,可以最大化碎片知識的掌握能力。

跨領域學習的輸出,試用比教人更重要

但是從過去的經驗發現,在跨領域學習、尤其是需要實際應用時,由於領域差別過大,我們會欠缺很多基礎知識,導致有太多不知道的盲點,反倒不適合用教人來學習

比方對於一個格鬥新手來說,無論學了再多出拳的知識、教了再多人,也必須要實際格鬥過,才會知道該怎麼打。

像是中國的「太極掌門人事件」,就發現門徒眾多的格鬥太極大師,跟一名業餘散打愛好者格鬥時,竟然撐不過30秒就倒地。

所以如果學習的目的,是為了能應用,那以終為始最重要的,就是得先「試用」過這個知識

按照老師教的拳法實際打打看,才會知道:「什麼有用、什麼沒用、以及什麼我還不知道」。

不然會陷入對片段知識的透徹理解,但對於實際上的應用,完全沒有概念的窘境。

快速掌握新領域技能的高效學習法「iOPF

快速掌握新領域技能的高效學習法「iOPF」

那我們該怎麼做呢?

就是下面分享的「iOPF 跨領域學習法」啦!

下面以當初錄製 podcast 的難題:「如何讓表達更順暢、降低修改次數」,實際分享操作方法。

第一步:input(微輸入)

第一步:input(微輸入)

為了改善過度輸入的問題,我們跨領域學習知識的第一步,就是要「限制自己的學習量」。

因為我們只需要基礎的概念與方法,就足夠讓我們進行輸出實測,這裡的重點是「微」輸入(所以是小寫的 i )。

所以先針對問題找「少量」資料,然後快速記錄下,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資訊:

  1. 網路的2-3篇文
  2. 快速用15分鐘看一本書
  3. 找有相關經驗的專家詢問

【範例】
針對「如何讓表達更順暢、降低修改次數」,我上網 Google後,快速看了三篇文章,從文章中記下有幫助的十個概念。

第二步:Output(歸納輸出)

第二步:Output(歸納輸出)

有了微輸入的素材,我們得先把這些四散的知識歸納、整理清楚。

【範例】

我從十個概念中,歸納出了四個重點步驟:

1. 先寫好完整論述架構
2. 再寫出逐字稿
3. 逐字稿試唸幾次
4. 有熟悉感後就可以開錄

第三步:Pratice(實際輸出)

第三步:Pratice(實際輸出)

通常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,就是要在把學到的方法,實際針對一個案例試用、實作看看。

一般勤奮的學習者,在歸納輸出後,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學習了,但其實距離真的會用還遠遠不及。

【範例】

歸納完四步驟後,立刻進行實作,像我在製作 Podcast 節目時,實際寫完架構、寫逐字稿、試唸逐字稿、最後再開始錄音。

第四步:Feedback(檢討優化)

第四步:Feedback(檢討優化)

在實作、試用完後,有了實際經驗,我們一定會發現兩件事:「什麼有用?」、「什麼沒用?」

「有用」的值得保留,但更重要的是「沒用」的部分,代表我們目前還沒解決的問題,我們就可以再針對這些問題近一步研究。

【範例】

在實際按照方法錄完 Podcast 後,發現有用的部分:

– 先寫好完整架構,確實表達會更順暢
– 讓內容前後一致性更高

而發現沒用的部分:

– 逐字稿太好食,雖然解決了修改次數多的問題,但耗時問題沒有解決
– 錄音時會被逐字稿牽著走、導致表達沒有情感

回到第一步:「I」OPF(針對優化)

回到第一步:「I」OPF(針對優化)

最後因為經過了實測, 在 Feedback中,我們有了明確的問題,不僅縮小了問題處理範圍、也更清楚知道自己要學習什麼。

於是我們就可以有效的針對性「學習輸入 Input」(所以是大寫的「I」),和跑後面的整個「POF」跨領域學習流程

【範例】

接著針對「不寫逐字稿的高效錄音方法」進行研究。

結語

試試看

iOPF 是在研究了《躍遷》的IPO、《輸出力法則》的iOIF、《方格筆記本》的黃金三分法後,經歷實際應用與調整後,彙整出最適合跨領域學習的方法。

如果你正面對進入陌生領域的難題、或者想跨領域學習,希望你可以試試看!

當然,除了學習方法,如何設定學習目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,這部分我們下次分享~

期待你分享使用心得,或者你有更棒的學習方法,我也很想知道呦!

【文章推薦】

如果你想聽跨領域人的訪談,歡迎來到我們的 Podcast 節目成長嗨咖喔!

免費獲取:
全方位自傳攻略懶人包

更多推薦文章

Scroll to Top